自省里部署餐桌安全治理行动以来,杭州积极部署,迅速推进,不断深化,餐桌安全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五可阳光餐饮”渐成风景线。杭州市提出“后厨操作可视、企业管理可量、食材来源可溯、诚信承诺可查、群众感受可评”的“五可阳光餐饮”工程建设思路,全市上下通过拉高标杆目标和示范现场样榜、统一内容标准、加强评比促进、列入考核激励的方法,多方联动,合力推进,全面提升了餐饮安全监管水平。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透明厨房”1431家,其中大型和特大型“透明厨房”645家,学校食堂“透明厨房”780家,建成率53.1%,超出年初目标18.1%,学校午餐配送企业实施“透明厨房”6家,学校午餐配送企业达到100%;持证餐饮监管实现全覆盖,中型及以上社会餐饮服务企业实施量化分级率达100%,学校食堂餐饮量化分级A、B等级达80%,持证小餐饮量化分级率达到85% ;大型、特大型餐饮企业、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学校食堂采购的乳制品、肉、水产制品等大宗食品采购落实索证索票;落实餐饮企业主体责任,履行信息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创新监管模式,动员群众参与,引入社会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安全隐患,不断提高群众对餐饮食品安全的获得感,持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具体做法得到了国家食药总局的总结推广。
“三小一市场”经营秩序向好。杭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指导意见》、《杭州市小微餐饮临时许可审查指导意见》和《加强小食杂店整治规范工作的通知》,以及《杭州市农贸市场快速检测实施方案》和《杭州市放心农贸市场创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和工作文件。通过小作坊登记制和“负面清单”管理,小餐饮量化分级、无证小餐饮消号整治,小食杂店推行“七有”标准,推进农贸市场追溯体系和快速检测体系以及文明示范放心市场建设等,食品“三小一市场”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整治提升,逐步向好。年初普查小作坊1145家,经整治提升,关停取缔319家,提升8家,新增4家,现登记在档的小作坊为822家,其中已完成申报登记202家,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90%;共排查固定场所无证照小餐饮6917家,疏导、规范无证小餐饮6614家,取缔565家,建档率达到100%;农贸市场快速检测体系建成率达50%,共137家,实施快检1347884批次,发现不合格4820批次,合格率99.64%,销毁不合格蔬菜食品12.83吨,105家农贸市场免费向市民开放检测室。提升改造2家农贸市场,取缔2家无证农贸市场,规范了9家无证市场,使其成为有证市场,完成放心农贸市场创建40家,全市城区农贸市场追溯体系建成率达50%,省级文明示范市场和省放心农贸市场质量追溯体系建成率达80%;针对重点区域开展市区两级联合食品小摊贩整治,在主城区设立66处食品类夜市和疏导点,探索街面智慧管控平台建设试点,发挥群众监督,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无证流动摊贩78处、油烟扰民的超范围经营食品商店159家,实施严管重罚,落实跟踪督办。
进口食品监管明显加强。严格进口食品报检食品的收发货人备案制度,以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等为重点品种,以冷库、批发市场等场所为重点部位,开展联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走私、逃避监管、假冒进口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在组织开展肉品与水产品“百日会战”期间,共取缔无证生产经营“黑窝点”6个,责令整改638户,查处违法行为558起,行政立案115件,移送公安刑事立案10件,查处问题肉及肉制品63324.5公斤,涉案货值159.4余万元。开展进口食品质量监控,全市共抽检各类进口食品179批次,合格172件,合格率达96.1%。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明显加强。
严管重罚得到彰显。制定出台了《对食品生产经营“严管重罚”的指导意见》,实施严格管理,对严重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给予从重处罚。以监督抽检问题发现率为导向,主动发现和查处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今年以来共监督抽检食品41768批次,主动发现不合格食品和问题1870个,发现率提高了0.87%,同比增长24%。共查办食品安全案件2562件,同比增长近3倍,罚没款5513万元,同比增长近5倍,刑事立案48起,同比增长55%,涉及155人,同比增长216%,并公布了41 家黑名单企业,大大提高了企业违法失信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