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的“尴尬”
◆陈于晓
在火车站,看到一起下车的一位老人,很吃力地提着一大袋行李,看上去很沉。我上去帮忙,老人没有理我。我问老人去哪儿,我可以帮着提一段路的。老人依然不吭声,却把一大袋子东西护得更紧了。那样子,仿佛是我要把她的东西抢走似的。我十分尴尬地走开了。为什么好心不能让人理解呢?后来我这样说给朋友听的时候,朋友说,如果你是老人,你敢接受一个“陌生人”的帮助吗?
前些天,母亲从老家回来,老家的亲戚,送了母亲一大袋手工做的年糕,并把母亲送上了公交车。下公交车到我们家还要走好长一段路,见母亲提着沉沉的袋子,走几步,歇一歇,一位过路的中年男人,便帮着母亲把年糕提到了我们家门口。母亲到家后对那中年男子说了很多感谢的话。但在当时,母亲说真的很担心中年男人直接把袋子拎走了,他走得快,母亲是赶不上的。母亲是觉着年糕也不是什么贵重物品,才“放心”让男人帮忙的。同时仍然一路担心着,到家后男人会不会提出要“帮忙”的钱。
我们之间,是什么时候失去了那份信任呢?助人者怕“惹事”,被助者担心“受骗”,要怎样才能恢复那份信任呢?
记起了两件事情。很多年前,那时年轻,我出门不习惯带雨伞。有一次,下雨天我在大雨中行走,突然被人扯了一把,一回头是一位阿姨,她把一把雨伞递给了我。我连声说谢谢,并问怎么还。阿姨指了指路旁的一家小店,说记得的话就还到这家小店好了。雨过天晴之后,我立即回去把伞还了。这件事情或许很小,但至今想起来,我的心头还暖暖地。还有一件事,早年,我在一家商店打工,有一天,见四周没人,一位学生模样的小伙子,进了店,红着脸操着外地口音向我借十块钱,说是钱丢了,回家的路费差十块。我觉着十块钱不是什么大数目,又见小伙子说得诚恳,便借给他了。他问我以后怎么还,我说不用还了,我原也没指望还。一个月的一天,我外出后回到商店,同事告诉我说,有一位陌生的小伙子找过我,还了我十块钱,说很感激我的帮助。
出门在外,人在途中,帮人指个路,提提行李,抱抱孩子,撑个雨伞,相互照应一下,助人者快乐,被助者也感觉很自然。这样多好,漫漫人生路上,时时充满着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