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吸引人们开始疯狂搜寻其中的美食,一部纪录片拉动了庞大的消费。可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产品拉动内需也不失为良策 临近年关,近日准备提前淘些美食,以供过年之需。心里想着,手上就有了动作,打开淘宝网特产类的店面网页,去寻找让我梦寐以求的诺邓火腿。 初识诺邓火腿是在2012年5月份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诺邓火腿是云南的一大地方特产,一时间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众多吃货们垂涎欲滴的对象。 在购买过程中一来一往,我就和淘宝一家店的老板侃起了大山。当聊到2012年店铺的生意情况时,他说:“去年的生意很不错,尤其在去年5月份以后诺邓火腿的销售量直线上升,真的要好好感谢《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言语中透露着店家的喜悦。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前,每个月销量只有200斤左右,播出当月销量就升到600斤以上,7月以后,虽然月销量有所下降,但是基本维持在400斤左右的水平。因为诺邓火腿很抢手,价格提高的同时利润也增加了不少,去年的利润比往年翻了近两倍。”店家又详细地介绍道。 其实,这只是《舌尖上的中国》带动美食经济的一个小小缩影。该淘宝店只是淘宝网300多家销售诺邓火腿的店家之一,而诺邓火腿又只是《舌尖上的中国》推出的上百种美食之一。 一部纪录片,尝试用朴素的手法表达对中华美食的敬意,没想到却引发了一连串的经济效应——人们开始疯狂搜寻这些远离都市的美食。寻找美食的过程,也就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过程,这何尝不是《舌尖上的中国》意外的收获呢? 从《舌尖上的中国》的蝴蝶效应来看,内需虽然可以通过立竿见影的国家补贴政策拉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产品带动也不失为良策,其成本可能更低,带动内需的作用可能更广泛、更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