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  通知公告  |  协会动态  |  简报交流  |  非公党建  |  创先争优  |  商盟推荐  |  知识趣谈  |  关于协会
您的位置:协会动态
2014年全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定性检测运行报告
更新时间:2015/1/19 
2014年,我局继续深化完善全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体系建设,指导全区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检测室的日常运作,依托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定性检测管理中心所属的各检测车、检测箱、检测室,强化了对上市食品的监管和对食品的检测、处理力度,着力提高我区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为全区人民食品消费安全保驾护航。

一、定性检测基本情况数据分析
据统计,全年共开展食品定性检测16707次,检测食品及食用农产品379839批次,比2013年度增长了3%,其中检出不合格食品4225批次,总体合格率98.89%,共监督自行销毁、退市不合格食品46590公斤。
(一)从食品大类看(详见表一)
一是新鲜蔬菜、新鲜水果、豆制品、米、面制品、肉禽蛋检测合格率均高于总体合格率,表现相对较好。但新鲜蔬菜也有1874批次不合格,其中1199批次是农药残留超标,占不合格总批次的63.98%。另有602个批次的新鲜蔬菜二氧化硫超标,占不合格新鲜蔬菜总批次的32.12%,主要品种集中在脱皮销售的芋艿、荸荠、茭白、土豆等蔬菜,一些经营者为了防止去皮蔬菜变色,使用保险粉(焦亚硫酸纳)等处理导致二氧化硫超标。
二是水产品、糕点、糖果及糖、干制腌制蔬菜、干果坚果炒货、其它食品均低于总体合格率,情况不容乐观。水产品不合格批次主要是海带、开洋、冰带鱼、豆腐鱼等产品中的甲醛超标,部分商贩为保持产品色泽新鲜、不易腐烂,违法使用甲醛浸泡水产品,但甲醛会严重伤害人的肝脏、肾脏,甚至引发癌症;肉禽蛋中不合格批次主要是一些酱腌肉制品亚硝酸盐含量超标,使用亚硝酸盐后的肉颜色红艳饱满、口感好,而且可以大大缩短肉制品的加工时间。但亚硝酸盐对人体危害极大,轻则恶心、呕吐、头晕、全身皮肤及黏膜呈现不同程度青紫色,重则惊厥、昏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干制腌制蔬菜不合格品种主要有冬菜、绿豆、大头菜、腌白菜、笋干、什锦菜、酸菜、榨菜丝、黄花菜等,全年共有1302个批次不合格,合格率最低,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超标,不合格的1302个批次中有1004批次是二氧化硫超标,占了77.11%,干制腌制蔬菜不易保存,特别在夏季,不法商贩添加了过量防腐剂,造成二氧化硫超标。
表一:全区2014年食品定性检测情况
检测商品 检测批次 不合格批次 合格率(%)
新鲜蔬菜 260120
1874 99.28
新鲜水果 4735
9
99.81
干制腌制蔬菜 35919
1302
96.38
干果坚果炒货 9863
258
97.38
水产品 12712
237
98.14
糕点、糖果及糖 898
22
97.55
豆制品 15033
97
99.35
米、面制品 14858
91
99.39
肉禽蛋 13013
122
99.06
其他食品 12688 213 98.32
合计 379839 4225 98.89

(二)从定性指标看(详见表二)。
一是农残、吊白块、亚硝酸盐、其它类指标检测合格率相对较高,均高于总体合格率。其中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最高,达到99.46%,和去年相比有所提升,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目前我区农药残留检测仪只限于检测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两大类农药,而在使用中农药的种类往往是更多样的,检测项目的缺陷必然使有些其它类的农药残留成了“漏网之鱼”;二是因为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对源头市场新农都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通过索证索票管理、蔬菜追溯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了蔬菜产品质量。
二是二氧化硫、甲醛、亚硝酸盐、双氧水指标检测合格率相对较低,均低于总体合格率。二氧化硫超标食品泛滥,全年共检测二氧化硫指标54950批次,不合格2329批次,占了所有不合格产品批次的一半多,不合格率高达4.24%,是总体不合格率的近四倍,二氧化硫超标的食品主要有酸菜、菌菇类、脱皮芋头、茭白、甘草桃肉、黄花菜、开洋、年糕片等。这种在检测人员眼中“臭名昭著”的二氧化硫在不法商贩的眼中却是万能的法宝,由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保鲜作用,被不法商贩当作干腌制蔬菜中的防腐剂、米面食品中的美白剂、脱皮蔬果中的抗氧化剂。经营者往往采用硫磺薰蒸或浸泡、过量添加焦亚硫酸钠等方法,延长食品存放时间以降低成本、美化外观。二氧化硫就是使用漂白剂后的主要残留物质,它能改善食品色泽、延长存放期限,但会对人体的肝、肾、神经系统产生损害。甲醛指标检测的低合格率也不容忽视。甲醛主要被添加在食品中,特别是运用在水产品和外地长途运输来的蔬菜中用来保鲜和防腐。亚硝酸盐超标问题仍需重点关注。亚硝酸盐超标的问题食品品种较多,不合格食品有猪头肉、榨菜丝、腌豇豆、猪耳朵、鸡尖等。
表二:全区2014年食品定性检测情况
检测项目 检测批次 不合格批次 不合格率(%) 合格率(%)
农药残留 255564 1370 0.54 99.46
甲醛 12184
170
1.4 98.60
吊白块 26005
86
0.33 99.67
二氧化硫 54950
2329
4.24 95.76
亚硝酸盐 15020
140
0.93 99.07
双氧水 6205
122
1.97 98.03
其他 9911 8 0.08 99.92
合计 379839 4225 1.11 98.89

二、2014年定性检测主要工作措施
(一)完善应用两个系统促进检测信息化。为加强对各市场检测数据的汇总、分析,切实完善全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预警防范体系建设,市场监管局在“食品检测预警系统” 和“市场信用监管系统”这两个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流动检测车、11个工商所(分局)检测箱和58个市场检测室的检测数据录入,实现了对市场食品安全检测的远程监控,以及全区检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实时汇总和预警分析,提高了检测信息的利用水平。
(二)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检测预警性。检测管理中心及时关注区食安委及各部门的问题食品曝光信息,及时通知市场调整相应检测重点,每周对全区市场检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本周检测不合格率达到预警线或不合格比例相对较高的食品、食用农产品列为预警目标,通过群发短信和预警系统在线提示的双重渠道及时向检测人员发送预警信息,提高预警目标的关注度。今年,共发送相关预警信息11条,较好地提升了市场检测的防范预警性,提高了检测质量。
(三)紧密结合监管信息提高检测针对性。切实推进快速定性检测工作与商品准入、台帐监管、市场信用管理、经营户信用管理等工作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将快速定性检测的结果通过信用系统反映到经营户的信用评价中,多次抽检都合格的可以适当信用加分,抽捡不合格的则信用扣分;另一方面商品准入、台帐监管、市场信用管理、经营户信用管理方面的信息也作为快速定性检测抽检时的一个依据,把一些信用分值低、商品准入做得不好、经营台帐不全等“风险型”经营户经营的“风险型”商品作为快速定性检测的重点。
(四)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范检测流程。根据我局专门编发《食品检测工作手册》,《萧山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定性检测规则》、《检测工作职责》、《检测人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多次组织人员培训加强监督管理,从而进一步规范了操作流程。
(五)改进教育培训方式提高检测水平。严格岗前培训,对新建市场检测室的工作人员及刚入门的检测人员,探索帮带传教制,落实专人对其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直接指导,并组织上岗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继续发挥实地培训教育点的作用,优选新农都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西门农贸市场等检测水平较高的检测室作为示范教育基地,选调了部分农村集镇市场检测人员到基地参加实地学习,接受培训。
(六)优化完善沟通渠道提升检测效能。今年三月,区食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QQ群正式成立运作,该QQ群成员由局市场合同科检测中队成员、各新城分局、工商所分管负责人及联络员、各市场检测工作人员组成。通过QQ群平台实现检测结果实时跨地同步共享,实现了“一对多”的高效工作模式,体现了群防共治的“大检测网”效果;通过QQ群平台互动交流和成果共享,破除长期以来农贸市场相互之间信息不畅、缺乏交流的孤岛化局面,有力弥补单个农贸市场检测力量不足的缺陷,聘请专家级能手担任群管理员,带头营造互帮互学、先进带后进的优良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提升市场快速定性检测队伍的整体业务素养。
(七)加强复核比对提高检测正确率。按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的复核比对要求,继续实施对各市场检测室日常检测的复核比对工作。今年,共对各市场检测室实施复核比对3846批次,发现并纠正不正确检测59批次。

三、对2015年提升食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工作的设想
(一)进一步加大检测力度,严格销毁退市制度。检测食品及食用农产品的批次数量,是快速定性检测监管效果的最直接体现。2014年分局对食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体系继续进行了提质扩面,全区现有快速定性检测室58家,在对全区镇街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了基本合理的布局。2015年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建设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检测批次数量,让全区人民的“菜篮子”拎得更放心。
(二)进一步加大检测范围,提升检测数据精度。目前快速定性检测在检测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挖掘。例如在对新鲜水果共检测了4735个批次仅有9个批次不合格,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目前针对于新鲜水果的检测只有农药残留一个项目,且也只限于检测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而对于目前新兴涌现的膨大剂、催熟剂、激素都缺少有效的检测手段。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检测部门增加技术投入,另一方面也应该注重教育学习,提升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操作技能,增强对新问题的应变和驾驭能力。
(三)加强检测数据采集利用,提升检测数据价值。通过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管方与市场方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完善全区检测数据采集系统,强化全区检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实时汇总和预警分析等功能,实现检测信息的价值最大化。一是继续关注区食安委及各部门的问题食品曝光信息,及时通知市场调整相应检测重点,通过每周对全区市场检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本周检测不合格率达到预警线或不合格比例相对较高的食品、食用农产品作为预警目标,通过群发短信和预警系统在线提示的双重渠道及时向检测人员发送预警信息,提高预警目标的关注度。二是加强对全区快速定性检测数据的挖掘,对一些问题突出的食品及时跟进定量检测,特别是加强对源头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定性检测,通过案件查处的方式打击市场中的突出违法行为。
(四)检测与市场监管相结合,互为抓手相得益彰。进一步深化快速定性检测工作与商品准入、台帐监管、市场信用管理、经营户信用管理等工作的融合度,完善快速定性检测结果在经营户信用评价、风险管控、后续抽查等工作中的应用功能;强化检测数据的预警作用,监管部门要根据检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及时掌握当前食品安全的薄弱方面及发展趋势,以期快速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源头管理。
 相关主题
 · 区个私协会组织会员参加萧山电视台活动获佳绩 (2015/8/14)
 · 区私协组织企业参加全市小微企业成长专业化服务日活动 (2015/7/23)
 · 城厢个私协会志愿者热心公益获“点赞” (2015/7/2)
 · 区个私协会组织上市目标企业参加省“双对接”民企大讲堂 (2015/6/26)
 · 区个私协会参加全国个私协会系统形势政策解读宣传培训班 (2015/6/8)
 · 沈肖群局长调研个私协会工作 (2015/5/18)
 · 区个私协会党委召开2014年度工作总结会议 (2015/3/26)
 · 2015年首批节日热销食品监督抽检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5/3/24)
 · 我局各基层所火热开展企业即时信息 (2015/3/23)
 · 瓜沥镇商标注册和使用基本情况及对策 (2015/1/12)
   
版权所有: 萧山区民营个体协会
浙ICP备12028657号